6月10日,为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殡葬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生命文化学院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办“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线上交流会。为更好地体现用人单位的广泛代表性,按照“两个兼顾”的原则,在全国范围选取了10家殡葬服务机构,兼顾殡仪馆、墓园、殡葬服务公司,兼顾事业单位和民营单位,上午和下午分别召开两场交流会,每场交流会邀请5家用人单位,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丽娟出席会议并讲话,10家殡葬单位领导及生命文化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交流会由生命文化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徐晓玲主持。
王丽娟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职能定位、专业设置、发展成就等基本情况,深入全面解读了“访企拓岗”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她指出,“稳就业、保就业”就是国之大者,就是保民生、保稳定,责任重大、意义也重大。今年,毕业生规模、增量创历史新高,在叠加疫情的情况下,就业岗位需求收紧,政策性岗位拓展空间有限,对社会、对高校来讲,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此次活动一方面立足当前为2022届高校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另一方面也着眼长远建立校企常态化联系机制和共同育人机制,旨在找准供需结合点,推动学校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上,王丽娟从拓展岗位增量、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赋能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四点意见,深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徐晓玲介绍了学院专业设置、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以及殡葬专业(群)建设成果。多年来,生命文化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以提质培优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十个十”培养“百分学生”,施行“人文素养+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模式,培养了大批具有深厚生命文化理念的高素质殡葬技术技能人才。经过多年深耕,专业建设成果丰硕。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专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荣获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成功获批北京市职业院校首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第二批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工程师学院),完成民政部、教育部、北京市重大课题多项,在殡葬教育和殡葬研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在上午的交流会上,蚌埠市殡仪馆主任杨鹏以“七仙女”服务组为例介绍了蚌埠馆“坚守、仁爱、宽容、奉献”的服务理念,以立足“三到位”、“三必须”开展殡葬服务、打造生命教育基地等内容做交流发言;青州市殡仪馆主任黄福涛从青州馆1968年建馆后的建设、2018年来基础设施改建、已接收毕业生情况、用人需求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福寿园国际集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生命服务学院院长邬亦波以“感知生命,绽放人生”为主题,从福寿园发展历程、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需求等四个方面做了交流发言;涿州万佛园陵园总经理樊艳艳从万佛园公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享城养老中心、滨水谭康复中心四个板块介绍了单位基本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禄岳(上海)礼仪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津娜、助理林仁炎介绍了单位从“至归”到“禄岳”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公司“微笑、耐心、接受”的企业精神。
在下午的线上交流中,深圳市殡葬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傅建文介绍了深圳殡葬服务中心“一馆、一苑、一园”的组织架构,介绍了生命主题文化园建设情况,并提出殡葬教学科研需科技赋能、加强人工智能研发等建议;济南市第二殡仪馆副馆长张涛通过一段视频介绍了第二殡仪馆改建情况,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录用的12名毕业生表现优秀,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明确表示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无锡市殡葬服务中心党总支部书记吴胜君介绍无锡殡葬服务中心成立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无锡殡葬服务中心充分发扬“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精神,开展上门服务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延伸服务。他建议学校加强工勤岗、管理岗方面相关教学;廊坊福轩公墓培训师陈金阁通过视频介绍了福轩公墓的基本情况,福轩公墓充分发挥公墓开发面积小的优势,“以小见大”,着力开展“祭祀服务、生命社区、生死教育“等服务;天津市第一殡仪馆副馆长张玲发言表示天津一馆历来主张“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希望更多优秀学院毕业生报考天津一馆。她对近年来与学院开展的“清明实习”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今后进一步深化与学院的校企合作。
此次“访企拓岗”交流会上,拓展就业岗位30余个、实习岗位50余个,各单位对学院近年来为殡葬行业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高度赞扬,纷纷表示希望与学院加强战略合作,深度产教融合,共同为生命服务事业添砖加瓦。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但为2022届毕业生开拓了更多就业岗位,为在校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更多机会,而且通过交流学校深入听取了殡葬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了解了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发展的适配性、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适配性,对学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丽娟出席并讲话

上午五家殡葬单位交流发言
下午五家殡葬单位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