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本页二维码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2010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之路(下)

发布日期:2010-12-24   点击量: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

对于民政事业来说,人才是其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必要保障。尤其在经济跑步前进、政府从管理向服务转型时期,民政事业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但殡葬、社工、养老服务等行业一线都面临极大人才缺口。学院抓住机遇,仅用三年时间,迅速转变教学理念,从打造社会管理各项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走特色办学之路,为民政事业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我们的学生未必能赚大钱,但必须充满爱心!”

这句话来自学院的副院长袁德,“在民政一线工作,必须有爱心。这是行业特点决定的。”为此,学院设计了技能、爱心两者兼顾的学生素质教育养成方案。学生在校三年,一年级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接受理想教育,在认知专业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心;二年级在学习专业课以外,开展了大量活动,让学生们在服务老人和孤残儿童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有爱心、有职业情感和操守的实用人才;三年级重在实习,注重提升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的顶岗实习夯实了学生所学技能。

“通过学习,我才意识到,假肢制造专业并非之前妄自想象的‘可怕’。能将助人的爱心转化为实效是一种幸福。”学生杨巧玲这样形容自己的转变。同专业的冀旭也说:“开始我很抵触这个专业,但现在看到残疾人痛苦地进来,高兴地离开,我很高兴,也很有成就感。”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王凯说:“毕业后,最基层的工作就是养老护理员,但同学们都不会排斥,我们会从基础做起,服务好老人。以后还能凭借积累成为一名养老工作培训师。”学生的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得益于学校的悉心培养。

“学院培养出的是合格的社会人。”袁德说。目前,学院2200多名在校生中,写入党申请书的超过了50%,学生们都主动走上社会做志愿者,献爱心。在学院,还有一个全部由孤儿组成的励志班,在学院的引导和感恩教育下,他们勤学上进,视校如家,心怀感恩。

“职业技能是立足社会的‘硬通货’!”

学院学生处处长杨涛骄傲地介绍,评估专家在看过学生实际操作后,为其精湛的技术所震惊,以至于发出了“我们后继有人”的感慨。还有的专家当即掏出名片发放,作为对在读学生的就业邀请。

学院2007级殡葬专业毕业的赵天宇,现从事的是遗体防腐整容。因为忠于工作,她放弃了专升本的机会。如今的她以阳光的个性和优秀的技能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更进入了单位后备管理人才名单。

“不论学历高低,只要努力,将来都能有所建树。”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在读的刘天悦面对本专业100%的就业率,对前途充满信心:“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条件,有专家授课,有实训锻炼。只要有想法、有专业精神,就一定能做好工作。”学生精神面貌反映了学校正确的育人理念。而以下一组数据从另一个角度摆明了学院学生的素质及学院的质量。

评估报告中显示,8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工作良好、道德素质优秀;81.24%的学生家长认为,学院专业特色强,教学质量和作风良好。

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更能说明问题。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让朝阳区救助站负责人给出了非同一般的肯定:“这些社工专业的学生改变了我的认知,他们运用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感化着受助者的心理和行为,使其自愿接受救助,这在以往工作中很少见到。”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办事处更是破格录用了该校的4名优秀毕业生。2010年,学院首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5.8%,半数以上被对口专业录用。

“整个学校,行政围着教学转,教学围着学生转,学生围着就业转。”

据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绚介绍,学院所有专业都要进行岗位论证,做到与岗位对接。教学计划和课程与就业无关的就去掉,关系不密切的就改革,如婚庆专业不用学习高等数学,但设置了摄像课。课程调整的信息一方面来自于教师挂职和调研,另一方面来自于毕业生的反馈。

目前,学院既有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造专业这样的王牌,也有现代殡仪技术管理与服务专业这样的稀缺资源,更有婚姻服务与管理、彩票营销与管理这样独一无二的抢手专业。由于教学环境与生产直接结合,很多假肢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就挑起了大梁,就业率达100%。首届全国假肢制造的行业技能大赛,该专业毕业生更是包揽了“前三甲”。而今年刚入学的彩票营销与管理专业的22名学生早就被中彩网“定下”。养老服务方向的学生则面临着来自京、津、沪等养老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争抢。

几年来,学院的录取率一直是100%,在高校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报到率保持在90%以上。

不得不指出的是,学院同时兼有民政部培训中心的职能,而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也在校内。一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政工作者,上至厅局长,下至基层先进工作者,都会来到学院培训、学习。另一方面,来自全国的行业精英、专业能手都可能前往学院进行十多个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或授课。该校学生同样便于就近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认证。2010年,学院首届毕业生通过职业资格鉴定取得双证书的比例达到了99.65%

“这是任何大专院校都不易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袁德表示。不需要单独组织,学生们就有机会参与系统高层座谈,可与行业优秀人才沟通和学习。“这对学生了解行业现状,拓宽就业渠道极有好处。同时,能拓宽其视角,提供更多榜样和表现的机会。”

“社会责任感是前进的最大动力。”

李绚说,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把手负责、全员参与的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学院采取就业课程进课堂的办法来普及就业教育;同时,为学生组织就业活动,开办创业大赛、讲座等,形成了完整的就业教育体系。而在就业服务体系中,就业理念渗透并贯穿了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和教学始终。而发布就业信息、小型就业宣讲、大型招聘会,走访用人单位获取信息等为学生直接提供帮助。“促进就业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与用人单位合作。”李绚说。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依据表现择优录取。目前,学院的每个专业都有其合作企业,虽然招生规模一直扩大,但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仍供不应求。“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就是对国家负责。”蒋昆生将责任看得很重。

结束语:2010年对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来说是丰收的一年,也是发展的新开端。“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同时,国家鼓励发展特色型大学,为学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学院将坚持以服务民生为本,创办更多特色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民政专业人才。”对学院的发展前景,蒋昆生充满自信。

作者为中国社会报记者邹毅新 王婷婷

地址: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燕灵路2号

邮编:101601

版权所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京ICP备15019393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