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本页二维码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从被“嫌弃”到踊跃报名:殡仪教育,走进“春天里”

发布日期:2011-04-06   点击量:

殡仪专业学生实操模拟告别仪式 胡铁湘摄

日本电影《入殓师》讲述的是失业大提琴师大悟因广告误导,误打误撞成为专门将逝者送往极乐世界的遗体整容师。故事里的主人公每天为陌生的逝者送行,在死亡面前领悟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和影片中讲述的一样,在八宝山殡仪馆也有5位遗体整容师,他们当中有3个是“80后”,青春盎然的他们每天面对着死亡、分离,而他们要做的是用双手为逝去的生命化上最后一妆。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北京的殡葬服务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普遍存在年龄高、人才断档的问题。当殡葬行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况时,冲破观念束缚的年轻人正在慢慢接受这个听起来不怎么光鲜的职业,隐藏在都市角落、乏人问津的殡仪专业的教育终于走进了“春天里”。

把死者当做睡着的朋友

29岁的小伙子张洋是八宝山殡仪馆里三名“80后”遗体整容师之一。按照北京的习俗,要在正午12点前让逝去的人入土为安,所以张洋的上班时间特别早,每天6点半就到岗了。

他们的工作室空荡荡的,进进出出的只有一具具棺木。四五个整容师站在里面,每人面前摆放着一个“睡着”的人。人很多,但是异常安静。

穿上白大褂,戴上塑胶手套,掀开盖在遗体上的白单子,一张土黄色的老人的脸呈现在眼前,“工作时间长了,不用看单子也知道死亡原因,看这脸色多半生前是久病的人。”张洋打开化妆箱,拿起化妆箱里的酒精棉球为老人擦拭脸庞,再擦上粉底、眉粉、腮红,最后再抹上一点口红,不到10分钟,原本毫无生机的脸又泛起了血色,看上去就像一个睡着的安详的老人。

当记者问张洋做这份工作会不会害怕时,张洋反问说,“如果躺着的是你最亲最亲的朋友或家人你会害怕吗?”记者摇摇头。张洋笑了,“对啊,我们就是这么想的,把他们当做睡着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竭尽所能,送他们最后一程,让他们带着最美的妆容离去。”

灵堂中的模拟仪式

在临近北京燕郊的一个角落里,隐藏着北京市唯一一所设立殡仪专业的学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见到殡仪系主任孙树仁,本想跟他坐下来聊一聊殡仪专业的话题,可是孙主任却着急地要把记者往实训基地领。“除了政治、英语等公共课之外,我们平时都是在基地上课,要到那儿去你才能感受到我们殡仪教学的真实情况。”

实训基地依托于民政公益事业产品产业基地而建,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被分成遗体告别室、殡仪操控中心、冷藏设备厅、防腐整容区等若干区域,其间摆满了棺椁、墓碑、运尸架、骨灰盒……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殡葬文化,这里所有的教具都是真实的产品,包括那两台让人敬畏得有些不敢靠近的火化炉。

这天上午,恰好是一年级学生的一堂殡仪服务汇报课,他们要在一座真实的灵堂里展示自己设计的遗体告别仪式。学生们分成4组,身着白衬衣、黑西装,胸前佩戴小白花,分别扮演主持人、引导员、家属、悼念来宾,为已故的沈浩、阿桑、罗京、武文斌等知名人士举行了四场模拟遗体告别仪式。主持人出场、全体默哀、朗诵悼词、介绍死者生平、家属致谢……学生们真实地再现了遗体告别仪式的整个流程。

“她匆忙地走了,像一片《叶子》,飘落……阿桑,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像隐藏在你身后的千万歌迷一样……你独自承受所有的苦楚,你用你的坚强,你《温柔的慈悲》,撑起了他人的幸福,自己的无助却融入了歌里——‘天黑了,孤独又慢慢割着。有人的心又开始疼了,爱很远了,很久没再见了,就这样竟然也能活着。歌声是这么残忍,让人忍不住泪流成河……’”

学生为阿桑写的悼词深情哀婉,没有“缅怀”、“纪念”之类的词汇堆砌,也没有首先、其次这样的行文套路,他们用阿桑演唱歌曲的名字串联起整篇悼词,用阿桑自己的歌词来表达此刻人们对她的哀思。为阿桑筹备的这场葬礼,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那首经典的《哀乐》,学生们点燃了蜡烛,轻声哼唱着阿桑那首著名的《一直很安静》,在婆娑摇曳的烛光当中,送别这位深受大众喜爱的歌者。这一幕,看得人们泪流满面。

为“哀美”注入现代元素

这堂课的老师是27岁的女老师亓娜,她青春靓丽,有着一副亲切甜美的面容,素雅的淡妆再加上一件粉红色衬衫将她装扮得宛如这个初春般窈窕动人,让人怎么也不会把她跟殡仪系教师这个职业联系起来。亓娜拥有名校研究生的学历,一心想做老师的她误打误撞地来到了这所学校。最开始,她也感到很不适应。一是缘于心理上对于殡葬专业的抵触情绪,二是因为她自己也从来没有接触过殡葬专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现学现卖。可是跟殡仪系的老师和学生们接触久了,亓娜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一开始我也害怕过,接触的时间久了,心理上的负担也就释然了——既然是一件行善积德的事情,那我为什么要抗拒呢?做殡葬专业教育让我对死亡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对逝去生命的怀念,让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能活着是一种幸福,我该如何延长我的生命?”

殡仪系主任孙树仁做了20多年的殡葬研究,在聊起殡葬教育这个话题时,他一直强调“现代”两个字,包括他给系里设立的三个专业方向——现代殡仪设备维护管理与规划、现代殡仪技术、现代殡仪服务与管理,无一例外,都以“现代”打头。“殡葬是一种文化,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哀美’,我们要做的是区别于以往那种铺张浪费、千篇一律的殡葬形式,为殡葬注入文化的元素,让死者有尊严地离开,让殡葬成为一门既能寄托哀思,又能传承死者精神的学问。”按照孙树仁的想法,这门学问可大了,从学生们学习的内容上就可窥见一斑。在这里,学生们要学习的知识小到殡葬的各种礼仪、遗体的防腐整容技术,大到火化的原理与操作、陵园的设计与规划,甚至还有宗教学、心理学,内涵相当丰富。

招生从挨个动员到高分录取

我国殡葬专业教育的历史还很短,2007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才有了殡仪系,学历层次为大专;此外,还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另外5所民政类高职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还都是中专层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殡仪系已经算得上全国殡仪专业的“黄埔军校”了。

孙树仁清楚地记得,第一年招生的时候,学校分给他23个名额,却没有学生报考,他和系里的老师只好挨个儿去动员那些报考其他专业的学生,跟人家分析殡仪专业的发展前景,讲毕业以后的就业出路,劝说他们调剂到殡仪系。靠这种办法,他们勉强招来了23名学生。开始的教学很艰难,老师们和亓娜一样,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现学现卖,全国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甚至连殡仪专业的统一教材都从来没有过,直到现在,学校用的各种教材,还都是学校老师自己编写的,一摞简易的复印装订本,上面写着“内部资料”的字样。

不过,接下来的几年里,得益于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殡葬业就业环境的改善,大家不再“嫌弃”这个职业。从第二年开始,招生人数就打着滚地往上翻,200849人,200974人,201087人,今年,他们的计划是200人。从2009年开始,招生已经完全不需要老师动员了,学生开始踊跃报考这个专业,殡仪系的录取分数也排到了前几名。

期待设置本科层次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很多人都在殡葬服务岗位上就业了,一到毕业的时候,陵园、殡仪馆等单位都会早早跟学校下好“订单”,甚至出现几个单位争抢一个学生的场面。现在,三年级的学生都已经被分派到各个实习单位实习,成了殡葬服务单位的主力;清明期间,二年级的学生也都被殡仪馆等单位请去帮忙;学校里只剩下一年级的学生还在上课。

在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师、遗体整容师等“主力”都是50岁左右的老师傅。这几年,每年都有一批老师傅退休,估计十年之内,这些老师傅就全走光了。因为人才断档,这两年北京市殡葬管理处也一直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的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有一次,北京市殡葬系统计划招收五六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做行政工作,半个月内就收到了清华、北大等高校学生的500多份应聘简历,近四分之一是研究生。

虽然招生和就业已经不再是难题,但是孙树仁仍然有些遗憾:“殡仪专业的学生,最高学历就是在我这儿了,大专。可是国营的殡仪馆、陵园等都是事业单位,进人要有编制,必须本科以上学历,大专的学生没有机会获得编制,只能以合同工的形式进入,所以殡仪系的毕业生很少能到比较大的殡葬服务单位工作,民营的殡仪馆、陵园等成了他们就业的主要去向。”孙树仁认为,国家应该充分重视殡仪专业教育,提高殡仪专业的办学层次。因为“这不仅是未来殡葬文化发展的需要,就凭当前殡葬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市场需求,设置本科教育层次也是势在必行的。”(北京晚报记者:代丽丽)

地址: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燕灵路2号

邮编:101601

版权所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京ICP备15019393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