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本页二维码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正文

2010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之路(上)

发布日期:2010-12-24   点击量:

20109月,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得到了中编办的核准,由此,学院实现了办学转型,正式成为民政部主办的高等职业院校。该校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2000年,依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学院停止招生,主要业务也转为民政干部教育培训和联合办学。20076月,依托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成立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正式进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但进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仅仅是为培养民政专业人才迈出的第一步。从此,学院转变教学理念,通过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全院上下励精图治,迎难而上,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用五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准备工作,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评估。评估的成功使学院真正成为了民政专业人才的培养阵地,实现了民政人26年来的办学梦想,成功跨入学院发展的崭新时代。

评估——看得见的成就

2010年,注定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校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学院深化改革、积极开拓;这一年,既是学院新十年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学院迎评促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9月,学院得到中编办的核准,从依托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办学正式转型为由民政部主办的高等职业院校。11月,来自北京市教委的专家组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正式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了学院骄人的成绩——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整体办学运行处于良好状态。”

7个主要评估指标和22个分项指标全部合格。”

三年的规模扩张,学院的招生指标从每年300人变为每年1000人,招生范围从北京地区扩大至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专职教师从40多人发展到如今102人。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成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三年的体制改革,强化一线教学力量,弱化行政后勤部门,干部竞聘能上能下,员工收入大幅提高,真正做到了“用制度管人、按规矩办事”。三年的专业建设,12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涵盖了民政领域所需的特殊人才培养范围,充分体现了行业特点,力求满足社会建设需要。三年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校内,学院建成48个实训实验室;在校外,与114家单位共建实习基地。三年开放式办学,与20多家单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定向培养人才,与30多所高校和60多家养老机构等共同成立中国养老服务联盟,成为民政部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十大举措之一。

三年来,学院筹措了3553万元用于基本办学建设专项资金,其中1100多万元用来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800万元改善校内实训条件。三年来,学院累计培训民政系统干部和工作人员3万余人,针对11个民政特有职业进行技能鉴定和培训累计2.19万人。三年来,学院围绕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爱心理念、诚信意识、社会责任和服务能力的人才目标,形成了“求知躬行,德才相彰,崇扬仁爱,服务社会”的校训、创作了校歌《我愿》,完善了独特而丰富的校园文化。

要问三年来学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不是规模,不是收入,“是学院每个人的精神面貌。”很多教职员工毫不犹豫地答道。来自教学的成就、社会的认可和越来越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心里装着事业。

奋斗——看不见的压力

“北大、清华有百年发展形成特色和品牌,我们的学院只有3岁,再加上之前8年没有正规教育经历,一切都需要转型和适应。”谈及学院建设之初,文质彬彬的院长蒋昆生感慨万千:“如果按部就班,照着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和速度,我们只能一直扮演追赶者的角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事业不等人,只能靠自我加压。”对于正常的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来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申请整整提前了两年。

学院为此专门成立了迎评促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根据评估主要内容明确责任归属,将评估指标体系分解到部门、细化到个人,邀请多位专家进行预评估。随后全院整改自查,发布了308个重点工作建设项目,先后组织了8期项目验收论证会。对此,全院师生除了积极配合,还是积极配合。

老师们放弃了寒暑假,长期加班工作,尤其9月以后,就再没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学生管理线上的工作人员每天多次检查校园,并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对全院的2127名学生开展评估培训。办公室等行政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仅文字材料就撰写了近80万字。教学楼、学生公寓等800多处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得到整治和维修。教职员工们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场评估,评出了一支真正团结、奉献、吃苦的好队伍。“这是学院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学院党委书记王杰秀对此十分自豪:“士气很重要!”

这些奋斗的背后,是学院负责人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思索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民政工作直接服务于1.67亿老年人、8300万残疾人、57.3万孤儿、6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员、570万农村五保人员以及629.1万优抚对象,直接面对大量的基层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民政基层从业者缺乏专业素质,难以应对和解决当前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民政行业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充实到基层。”蒋昆生说,因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没有时间慢慢来。学院师生们拔足飞奔的求好之心和民政干部“关注民生、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之心如出一辙。

“老师们谁都不怕评估,都盼望着专家组的到来,能检验自己的工作成果,能提前获得认可。”负责学院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邹文开道出了评估的另一个好处:“目前,学院处于特殊办学时期,在扩规模的同时,我们必须以抓好质量为保障。而一系列的评估准备工作夯实了学院基础,也保证了学院发展的质量。”

明天——民政事业和学院的春天

当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民政事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头戏”——亟须大量一线专业人才。

学院办学规模依据国家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要求,2012年将达到3000人,2015年将达6000人;继续教育培训保持每年1万人次左右,而职业技能鉴定保持每年2万人次。同时,以特色和重点专业为龙头,打造假肢、殡葬、老年服务、社会工作等专业群,力争三年内建成3-5个在全国引领专业发展方向、起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此外,进一步拓宽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民政行业科研基地、民政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民政理论政策和实务研究基地,民政职业鉴定基地的重要作用。

不可限量的前途就展现在每个学院人的面前。

作者为中国社会报记者邹毅新 王婷婷

地址: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燕灵路2号

邮编:101601

版权所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京ICP备15019393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