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提出,要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如何解释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赵志群: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卓越工匠。我国传统的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追求细节完美、专注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惜花费时间精力的工作态度。随着新时期工业技术的进步,大规模机器生产时代随之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我国。新时期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只是作业工具和工作任务发生变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并没有改变。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缺乏工匠精神做很多事情都很难成功。
走向中国创造不可或缺的元素
记者:在顶层设计层面,我国如此重视工匠精神,其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提倡工匠精神能否给中国制造带来发展新契机?
赵志群:当前,德国“工业4.0”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而德国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制造实力源于德国深厚的工匠基因。反观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以粗放、密集型加工方式为主,中国产品被贴上了低质低价的标签。不少企业存在追求“短、平、快”的现象,工作态度比较浮躁,忽视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工匠精神日益缺失。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锻造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不利于提升中国人的创造能力。去年的“马桶盖”事件即是佐证之一。很多时候,中国产品质量不好并非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不高,而是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的,这种现状必须要得到改变。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基础,是提高中国产品品位和档次的关键。目前,加强供给侧改革要求产品品质的提高,在技术、工艺、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这需要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两次提及“圆珠笔之问”———“中国制造能造好中国高铁,为何造不好小小的圆珠笔?”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化解过剩产能成为我国2016年重要经济任务,助力中国制造的需求日益紧迫。中国制造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能够改善劳动力供给质量,给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带来机遇。只有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制造业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适应消费者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充分占领国内市场;中国产品才能参与世界竞争,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记者:工匠精神的培养主体包括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工匠精神的培育还需职业教育的支撑。如何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改革中去?
赵志群:这需要从两方面加以理解:
一方面,职业教育以培养工匠为目标,但是仅靠学校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开展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人社部门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和教育部门的现代学徒制均是培养现代工匠精神的有益探索。然而,学徒制的实施和落实需要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学徒制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些国家不但出台了相关劳动和教育的法律政策,为学徒制提供法律保障;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从制度上规范学徒制的实施。
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存在追逐“高大上”的误区,盲目追求规模,建立“万人职业学校”;也有一些职业院校存在“拿来主义”,不经研究本地情况,就把国外模式照搬来用。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作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明确强调,职业教育要努力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要面向市场和社会需要办学,建立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院校和专业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出特色,打造品牌,重在实效,不要盲目追求规模和等级,完善职业教育进入和退出机制。我认为,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旨所在。工匠是一个个“盯”着培养出来的,培养工匠精神需要踏踏实实做好质量保障工作,将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
大力培植市场土壤
记者:有观点认为,现阶段我国缺少工匠精神,主要是因为工匠精神在我国缺乏市场土壤。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应如何改善现状?
赵志群:工匠精神在我国缺乏市场土壤的表现有二:一是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基因和创新意愿,二是总体来说,企业给技术工人的待遇不高。
在企业创新方面,不容否认的是,国内很多企业没有长期发展眼光,比较短视,不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的树立,只在乎利润多寡。比如圆珠笔球珠的生产,不是因为这个技术有多难,而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研究。曾有企业主讲述,该企业曾经研发出一款新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但一夜之间,40多家企业都开始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产品利润骤降。久而久之,企业失去了创新研发新产品的动力。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缺乏科研创新平台,这是工匠精神难以深植的重要原因。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很多中国人愿意花更多钱买高质量产品,很多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塑造。市场环境在不断改善,这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
在工人待遇方面,以国际经验来看,工人待遇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该地的工会力量往往比较强大。德国最主要的工会组织形式是产业工会,代表产业利益,进行劳资谈判都是由产业工会出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法,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水平,避免贫富差距太大,这是我国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同时,《意见》也指出,要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中国是一个“唯学历”氛围很重的国家,应打通技能人才晋升天花板,在全社会形成“不唯学历唯能力”的氛围。这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
2025中德职教合作联盟面向全国征求合作院校
德国职业教育世界闻名,德未特国际教育集团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德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引进与本土化,尤其致力于在工业4.0发展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及“S”模块德国课程。为国内职业院校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2025中德职教合作联盟”是由德未特国际教育集团与德国手工业协会HWK、德国客尼职教集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ITS职教集团等德方成员共同发起,旨在通过与德国官方机构、大学、职业学院的共同努力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标准,包括引进:
1,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德国职业教育标准课程
3,德国职业教育标准教材
4,德国职业教育标准教学方法
5,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6,德国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考试评测题库
7,德国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认证体系
8,德国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9,德国工业4.0智能制造实验室
通过:
1,师资队伍共建
2,高技能人才共同培养
3,实训基地建设
4,工业4.0实验室建设
等方式为国内职业院校(大学、高职、中职)提供全套一站式服务,为国内职业院校“中国制造2025”转型改革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培养2025中国制造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宏伟使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