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本页二维码

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师发展 -> 教师培养 -> 正文

【时评】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发布日期:2016-03-28   点击量:

“工匠精神”,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他们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

“道家时评:中国制造的尴尬

提起“工匠精神”,人们总会想起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日本的电器……而我们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在品牌竞争中则与这些国家拉开了差距,只2015年,中国人境外消费的总额达1.2万亿元人民币,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

举个最令人尴尬的例子:很多年轻夫妇宁可花更高的价钱把海购来的欧、美、澳奶粉装在产自英美的奶瓶里来喂养孩子,童车、童鞋、沐浴露、尿不湿等也都热衷用国外的牌子,正是因为这些洋货质量和信誉的背后就体现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无独有偶:同样的品牌,更多的消费者宁愿选择国外进口的“原装货”而不是国内生产的产品。答案很简单:我国很多企业轻技术研发,对产品的态度更多是追求短、平、快,造成了“工匠精神”的缺失。结果是连自己的消费者都对自己的产品不信任,我们怎能期待外国人对中国的产品信任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

事实上,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来不缺“工匠精神”。从战国庄子的“庖丁解牛”、到北宋欧阳修的“卖油翁”的故事,无不渗透着古人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与传承,而许多延续至今仍然兴旺的“老字号”也是对“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

老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真正善于建设的人,总是对事物有着精益求精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精品”,才能持续获得用户的信任。所以,当今之中国更加需要“工匠精神”,唯如此,才能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质造,甚至是中国智造。  

地址: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燕灵路2号

邮编:101601

版权所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京ICP备15019393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