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提出了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与物质消费产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瓶颈。《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今天就此问题采访了到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
孙太利委员说,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短缺。在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到了60%,中级工35%,高级工仅为5%。相较之下,德国高级工的比例高达35%-40%。从学历上看,德国等先进工业国家有很多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而我国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数量很少。
在人才职能的分布上,我国的贸易、金融、销售人才占比过多,普遍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美国和德国排名第一的职能,分别为运营和工程。
我国制造业具有十年以上经验的人才存在短缺的情况。以国防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例,在人才的从业年限上,一方面,我国具备十年以上经验的资深人才,比率仅为19.3%,而美国拥有十年以上资深人才的比率高达57.3%。另一方面,我国在该领域拥有十年以上经验的资深人才,转行的比率高达43.3%。
我国制造业一线生产技工人才出现断层。由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型、解体,直接影响到一线生产技工人才的断层。许多未经过严格技术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了一线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
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结合不紧密,职业教育的教材和设备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例如,在一些职业院校的数控专业,无论是教学理念和设备,还是传统的数控专业所学的知识都存在发展滞后的情况,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早已淘汰了学生们所学的模式。有的学生只能背程序应考,不能解答创新课题。
我国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积极性普遍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的问题。像焊接等许多培养一线操作工人的专业,招生情况每况愈下,每年都会减少班数。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缺乏高技能操作人才,即使有再好的设计、图纸,也难以转化为产品。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经验说明,支撑制造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经过技能培训的高素质劳动者。“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应将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操作人才,作为一项中长期战略发展任务。实施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
为此,孙太利委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由教育部和国家工信委联合制定十三五期间,实施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方案。目标是培养一批高度胜任现代制造业岗位的现代“制造人”。他们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对接方案包括:一是制造专业对接。围绕发展航天航空制造、轨道交通、核电装备、智能装备、海洋工程、港口机械等专业,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二是重点校企实行一对一深层次对接,企业是学校的定点实习基地,学校负责为企业梯次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制定5-10年培养人才规划。三是实施招工招生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模式。
二、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工士”学位,给技能型人才一份荣誉感,使得职业技能型人才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形成只要具有一技之长,就一定会有出彩的人生。
三、国家应当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对技术工人的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生活福利。鼓励技能人才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企业分配。
四、借鉴国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制造业人才与国外的交流。加强国际培训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与海外制造业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培训基地。

报名咨询:
联系电话:010-51313042
各省份联系方式:
粤 川 沪 徽 闽(联系人:陈老师) QQ:1785319033
桂 苏 云 宁 贵(联系人:王老师) QQ:2606507612
浙 豫 京 晋 琼(联系人:杨老师) QQ:314741136
鲁 黑 津 疆 甘(联系人:罗老师) QQ:1209274535
蒙 赣 陕 冀 湘(联系人:翁老师) QQ:3351552259